介绍
针刀作为一种融合中医针灸与西医外科手术理念的特色疗法,在慢性软组织损伤、部分骨关节疾病的中展现出独特优势,能够有效松解粘连、解除疼痛 。然而,如同任何医疗手段,针刀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。准确识别存在较高风险的人群,是保障针刀安全性、提升效果的关键前提。本文将深入剖析十类针刀的高风险人群,并探讨识别的策略。
一、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
1. 风险分析:对于患有血友病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,或者正在接受抗凝药物(如华法林、新型口服抗凝药)、抗血小板药物(如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)的患者,其凝血机制存在缺陷或被药物抑制。针刀属于有创操作,在这类患者身上进行,哪怕是微小的血管损伤,都可能导致局部大量出血,形成难以吸收的血肿,压迫周围神经、血管和组织,引发严重并发症,如神经功能障碍、组织坏死等。
2. 识别策略:在针刀前,务必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,包括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史、近期用药情况。要求患者进行全面的凝血功能检查,如凝血酶原时间(PT)、国际标准化比值(INR)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(APTT)、血小板计数等。若PT、APTT延长,INR超出正常范围,或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,需高度警惕,评估是否适合针刀。
二、局部皮肤感染者
1. 风险分析:当患者针刀部位存在皮肤疖肿、痈、蜂窝织炎等感染性病变时,针刀操作会破坏皮肤的完整性,使感染灶与深部组织直接相通,细菌极易扩散至深部组织和全身血液循环,引发深部组织感染,如骨髓炎,甚至导致败血症、脓毒血症等严重全身性感染,危及患者生命。
2. 识别策略:前,医生要对患者拟部位的皮肤进行细致的视诊和触诊,观察有无红肿、热痛、皮疹、溃疡、脓性分泌物等感染迹象。询问患者是否有局部皮肤不适、疼痛加剧等症状。一旦发现皮肤感染,严禁在此部位进行针刀,需先积极感染,待感染完全控制、皮肤恢复正常后,再考虑针刀。
三、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
1. 风险分析:
心脏功能不全:如患者存在严重心力衰竭,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,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代偿能力极差。针刀的疼痛刺激和创伤可能诱发急性心力衰竭发作,导致肺水肿、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后果。
肝功能不全: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器官,肝功能严重受损时,凝血因子合成减少,药物代谢能力下降。针刀不仅可能因凝血异常导致出血风险增加,而且过程中使用的药物(如局麻药)也可能因肝脏代谢障碍而在体内蓄积,产生毒性反应。
肾功能不全: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排泄功能障碍,体内毒素和水分蓄积。针刀后可能出现局部水肿难以消退,且药物经肾脏排泄减少,容易引发药物不良反应,加重肾脏负担,甚至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。
2. 识别策略:详细了解患者的心脏病史、肝病病史、肾病病史,询问症状发作频率、严重程度和情况。进行全面的心脏功能评估,如心电图、心脏超声、脑钠肽(BNP)检测;肝功能评估,包括肝功能全套指标、凝血功能相关指标;肾功能评估,检测血肌酐、尿素氮、肾小球滤过率等。对于心脏射血分数低于正常范围、肝功能指标明显异常、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的患者,应谨慎权衡针刀的利弊。
四、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
1. 风险分析:妊娠期妇女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,针刀的疼痛刺激和药物使用(如局麻药)可能引起子宫收缩,增加流产、早产的风险。对于哺乳期妇女,针刀后使用的药物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,影响婴儿健康,而且过程中的不适也可能影响乳汁分泌。
2. 识别策略:详细询问女性患者的月经史、生育史和妊娠哺乳情况。对于育龄期女性,前应进行妊娠试验,确保未怀孕。若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,除非有必要且风险可控,一般不建议进行针刀。
五、精神疾病及意识障碍患者
1. 风险分析:精神疾病患者(如精神分裂症、躁狂症等)在疾病发作期,可能无法配合针刀,过程中突然的动作可能导致针刀误伤周围组织。意识障碍患者(如昏迷、痴呆患者)不能准确表达自身感受,无法对医生的指令做出有效回应,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和风险,容易引发意外损伤。
2. 识别策略:前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,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既往精神疾病史。对于疑似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的患者,必要时请精神科或神经内科医生会诊,明确诊断。对于确诊的精神疾病及意识障碍患者,若需进行针刀,需在病情稳定、有充分监护和保障措施的前提下,谨慎实施。
六、骨质疏松严重者
1. 风险分析: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显著降低,骨骼结构脆弱,骨小梁稀疏。在针刀过程中,穿刺、松解等操作时,轻微的外力作用就可能导致骨质破坏,引发骨折,尤其是在椎体、股骨颈等松质骨较多的部位,骨折风险更高。
2. 识别策略: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、抗癫痫药物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史,是否有腰背疼痛、身高变矮、驼背等骨质疏松相关症状。进行骨密度检测,如双能X线吸收法(DXA)测量骨密度T值。若T值低于-2.5,且伴有脆性骨折病史,应视为针刀的高风险人群,时需避开骨骼部位,或在严密监测下谨慎操作。
七、肿瘤患者
1. 风险分析:如果肿瘤位于针刀部位附近,针刀操作可能刺激肿瘤组织,导致肿瘤细胞扩散,尤其是对于恶性肿瘤,增加肿瘤转移的风险。此外,肿瘤患者身体一般较为虚弱,对创伤和应激的耐受性较差,针刀可能加重身体负担,影响后续和康复。
2. 识别策略:详细询问患者的肿瘤病史,包括肿瘤类型、分期、情况等。进行全面的影像学检查,如X线、CT、MRI等,明确肿瘤的位置、大小和范围。对于肿瘤患者,在进行针刀前,需多学科会诊,综合评估的必要性和安全性,避免对肿瘤造成不良影响。
八、对麻醉药物过敏者
1. 风险分析:针刀通常需要局部麻醉以减轻疼痛,若患者对常用的局麻药(如利多卡因、普鲁卡因)过敏,在注射局麻药后,可能迅速出现过敏反应,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、皮疹、荨麻疹,重者可出现喉头水肿、支气管痉挛、过敏性休克,危及生命。
2. 识别策略: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,特别是对局麻药的过敏情况。对于有局麻药过敏史的患者,可进行皮肤过敏试验,但需谨慎操作,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。若患者明确对某种局麻药过敏,应选择其他不过敏的替代药物,或者在严密监护下尝试进行无麻醉的针刀(仅在疼痛可耐受的情况下)。
九、先天性解剖结构异常者
1. 风险分析:人体的解剖结构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,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先天性的血管、神经走行异常。在针刀时,由于正常的解剖标志发生改变,医生难以准确判断血管、神经的位置,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、神经损伤,引起局部血肿、肢体麻木、无力、感觉异常等并发症。
2. 识别策略:在前,仔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因解剖结构异常导致的既往疾病史或手术史。对于高度怀疑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,可进行超声、CT血管造影(CTA)、磁共振神经成像(MRN)等影像学检查,清晰显示血管、神经的走行和变异情况,为针刀提供准确的解剖信息,降低操作风险。
十、过度恐惧针刀者
1. 风险分析:过度恐惧针刀的患者,在过程中精神高度紧张,可能导致肌肉强烈收缩,增加针刀进针和操作的难度,同时也容易使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升高,引发晕针、虚脱等不良反应。而且紧张情绪还可能影响患者的配合度,导致无法顺利进行。
2. 识别策略:前与患者充分沟通,了解患者对针刀的认知和心理状态。观察患者的表情、语言和行为表现,判断其恐惧程度。对于过度恐惧的患者,应给予心理疏导,详细讲解针刀的原理、过程和安全性,必要时可让患者观看成功案例的视频,缓解其紧张情绪。若患者经过心理干预后仍无法克服恐惧,可考虑选择其他方法。
总结
准确识别针刀的十类风险人群,是保障医疗安全、提升效果的关键。临床医生在实施针刀前,必须进行全面、细致的评估,详细询问病史、进行必要的检查,综合判断患者是否适合针刀。对于风险较高的患者,要谨慎权衡利弊,制定个性化的方案,必要时多学科协作,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,以确保患者能够从针刀中获益,同时将风险降至。
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咨询:15971443349